“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發展論壇”
分論壇二“共青團網絡新媒體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觀點綜述
分論壇二的主題是“共青團網絡新媒體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參加分論壇二的全體成員,在認真學習開幕式上徐曉書記提出的共青團要把握新媒體社群規律,傳播規律,鏈接規律,數據規律等工作要求的基礎上,在下午4個小時的時間內,開展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各位代表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工作實踐,獻言獻策。下面,從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理念創新、團幹部的新媒體素養、共青團網絡新媒體的工作實踐,以及青年微博的個案分析四個方面,將研討成果綜述如下:
1.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的理念創新
新媒體爲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青年學報》主編劉宏森認爲,新媒體早已溢出技術範疇,而成爲一種社會現象。在新媒體時代共青團工作應該強化教育引導職能,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教育內容比新媒體工具本身更重要;當今青少年思想世界中的內容極其多元化,幫助青年更好的梳理其思想世界比思想輸入更重要;同時,思想的輸入和梳理,都需要優質的思想資源,思想資源比物質資源更重要。劉老師還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界定的優質資源的涵義,即正確、符合實際、鮮明新穎、深刻、系統性的思想;准確、直面現實、貼近青年、生動、接地氣的表達。
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黨委書記褚敏從青少年積極發展理論的視角出發,將積極發展、主動發展、整合發展的理念,運用到共青團網絡新媒體工作實踐中。提出要以需求爲基礎,針對青年群體從低級至高級的娛樂休閑、自我發展、實現、社會參與等不同需求,團的新媒體産品應提供差異化服務,調動青少年積極性;要以參與爲方式,激發青年群體的內在自覺,通過對青年參與情況進行記時、賦值和給予網絡團幣等,建立正反饋機制,幫助青年提升獲得感、效能感與力量感,調動青少年主動性;要“線上線下”互動,團的新媒體産品應把青年的呼聲、願望、要求廣泛地面向社會進行傳播,把共青團豐富的社群活動品牌嫁接入團的網絡新媒體工作,營造積極發展環境。
新媒體爲青少年帶來福祉的同時,也有需要加以關注的問題。遼甯青少年研究所李憶紅通過對遼甯13個城市的抽樣調查,發現道德評價標准缺失與迷戀網絡,影響青少年的認知發展;網絡交友與網絡遊戲,影響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等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需要創新新媒體的治理模式,監管與治理並重,形成自覺、自主、自治的新媒體輿論平台。在此基礎上,加強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建立新媒體輿情預警系統。四川省團校譚毅老師關注到很多公衆賬號長期轉發一些實用信息,政治功能實現不夠,而且有時我們沒有找到青年。可以采用社會化網絡動員模式,加強青少年群體的自我動員。
2.團幹部的新媒體素養
新媒體對我們團幹部工作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團幹部與時俱進,提高開展新媒體工作的勝任能力。青島市團校王延芳老師認爲,團幹部要對新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做出准確評價,強化政治素養,保證引領青少年的政治方向,新媒體素養決定了工作的成效。安徽省團校尉馳老師也對此十分關注,他給出了要將新媒體工作納入團幹部工作考評中,讓團幹部和青年領袖在網絡上發出更多的聲音的建議。
3.共青團網絡新媒體的工作實踐
各地團組織開展的網絡新媒體工作各具特色。北京共青團網絡新媒體工作定位是:以做好新時期黨的青年群衆工作爲目標,以互聯網爲基礎和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爲手段,針對新媒體時代北京青年的聚集、流動、多元、分散等特征,通過加強青少年工作參與,在新媒體平台發布十三五北京青年改革智囊團召集令,與青少年一起DIY發展規劃,得到青少年熱烈響應;通過制作微記錄、微電影、微動漫、微宣傳片、微雜志正向引導産品,提供優質資源;通過青年之聲,服務青年成長,“北京青年之聲”話題閱讀量達到1130萬。北京團市委研究室李雪紅主任的介紹,令大家耳目一新,北京共青團的新媒體工作滿足了當代青年渴望平等交流,需要精准服務的特點。
廣東青少年事業研究與發展中心黃建平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廣東開展智慧團建的工作實踐。通過新媒體平台開展網絡連支部,以菜單優選進行服務分類來聚合青年,讓青年感受到團就在身邊。
福建省團校李華軍老師介紹了共青團福建省委開展的第三方評價,以執行力、創造力、影響力爲評價內容,采用360度考核,增加基層幹部和青年的考核權重,通過新媒體發布,擴大了共青團工作影響力,調動了團幹部工作積極性。
新媒體工作者和學生骨幹是新媒體建設的重要力量,上海中醫藥大學徐滿成老師通過將績效考核和管理的理念引入該校大學生網絡骨幹隊伍管理中,調動了青年參與新媒體工作的積極性。
4.青年微博的個案分析
遼甯省團校教學部主任蘭文巧副教授爲大家帶來了她的研究成果:青年微博語境中的政黨認同,以一名網絡評論員侯聚森的微博評論爲研究對象,該評論員有粉絲6158名,進行了質性分析。讓我們看到了在政黨認知層次中,“對政黨發展曆史的了解”與政黨情感、政黨評價最強相關。同時還要關注青年微博語境中政黨認同沖突的語言暴力、直面網絡評論員群體的“五毛黨”汙名化現象,提出了建立良性去“汙名化”機制、增強網絡評論員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等建議。
分論壇總結人:蘇海泉(遼甯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