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發展論壇”
分論壇一“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成長的現狀、特點和規律”觀點綜述
第一分論壇的主題是“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成長的現狀、特點和規律”。按照會議安排,共有58人參與了第一分論壇的研討活動。受時間所限,其中16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分論壇主題,結合各自研究領域,發表了主題演講。按照研究內容分類:在宏觀領域,主要研究了新媒體與青少年整體特點和規律性認識;在微觀領域,則針對新媒體和青少年相關具體問題開展了研討;在研究對象方面,涉及了高校大學生群體和特殊青少年群體;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個案分析法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現將各位專家同仁的主要研究觀點和成果綜述如下:
首先,針對整體特點和規律性認識,主要有6位專家同仁進行了交流研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同志從社會變遷視角分析了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本質等基本問題,並就如何適應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成長發展要求,提出了三點意見建議:一是要把青少年的發展納入社會資源的總體格局;二是要完善以青年法爲核心要素的獨立的青少年政策;三是以優勢視角看待青年,采取青少年發展優先戰略。深圳青年學院田傑教授從亞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青年文化,提出“青年文化是真正推動人類向前發展進步的力量”這一論斷,同時他還分析了現代西方青年的反文化運動與現代網絡文化,爲研究新媒體現象給出了新的研究視角。河南師範大學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高中建主任則是從“六個定位和四個錯位”的角度,探討了青少年成長的維度問題,並且分享了其青少年網絡新語類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編輯部梁濤主任探討了媒介素養與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發展的有關問題。分析了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缺失的七種表現,提出解決對策:一是社會要營造良好的媒體環境;二是學校要重視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三是家庭教育引導要到位而不能缺位。四川省青少年研究會管雷老師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不同代際青少年的網上熱點現象、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了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成長的規律,建議共青團應建立和完善以情感爲中心的工作體系和工作路徑。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研究與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文嘉同志則是從新媒體和青少年相互建構的視角,探討了“新媒體與當代青少年的區隔化生活”這個話題。
其次,針對具體問題,有3位同仁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陳蘊哲老師著重探討了在公共危機當中,微博傳播的圍觀、噪音、倒逼和引導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對青少年外部成長環境的思考。爲政府危機管理提出了建議和參考。青海省團校馬有林老師分析了民族文化與新媒體時代沖突下的青少年發展特點。其中涉及到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混雜性、多元性問題及媒體技術作用發揮等方面的一系列課題,值得深入研討。安徽師範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甘婷婷同學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對新媒體時代微信朋友圈的分析,探討了青年群體的人際交往問題。她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傳播特點及其對青年群體産生的影響,並就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塑造優秀青年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再次,針對不同青少年群體,有4位同仁進行了研討交流。複旦大學團委副書記孫冰心老師從“台灣太陽花學運”和“香港占中”兩個網絡抗爭的事件入手,探討了新媒體時代下,青年學生的特點和正確引導這一重大問題。她分享了複旦大學團委的一些案例研究和實踐工作成果,分析了新媒體對學生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她介紹的複旦大學信息可視化實驗室建設、青年智庫建設和融媒體平台建設等實踐探索,很值得學習和借鑒。遼甯工程技術大學團委副書記王耕老師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行爲失衡”問題。分析了失衡的突出表現和深層原因,提出要加強大學生媒介觀引導、完善高校網絡文化環境建設、促進教師主體教育職能轉變、發揮學生組織自我引導效力等方面的對策建議。南京曉莊學院馮莉老師則是就新媒體語境下90後大學生自我呈現的特征等問題,與大家交換了看法。貴州省團校副校長付紅玲同志重點針對共青團組織如何運用新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引導這一現實問題做了會議交流。
此外,就某些方面的相關專題,與會同仁也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在強化青少年文化與價值觀認同方面,有4位同仁進行了交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洪明同志從價值觀視角分析了當代青年特征,指出價值觀是衡量當代青少年最重要的指標,價值觀教育要從價值困惑開始,要遵循基本的規律。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馬中紅教授總結了中國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八大特征,重點介紹了二次元文化,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出三點結論:一是青少年獲得新媒體賦權,全方位參與到網絡流行文化的消費、傳播和再生産中;二是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類型多樣化和小衆化,代際更叠越來越快;三是網絡流行文化已經成爲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給出三點建議:一是高度重視,深入理解,加強溝通和對話;二是善于發現,積極引導,釋放年輕人的創新活力;三是提升素養,加強保護,營造健康的傳播環境。湖南省委黨校副教授鄧志強老師從自我認同、階層認同、社會流動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組織認同、信仰認同等七個方面,分析了時空轉化下,當代青年社會認同的新特征和新影響。遼甯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宮國鑫從中國夢的文化意蘊、文化認同:中國夢的內生動力和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夢背景下,青少年文化認同問題,建議在新媒體背景下,要將文化置于發展的中心位置,對內要不斷地強化青少年文化認同,對外要增強文化軟勢力、提升競爭力,通過文化複興來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當然,由于受時間所限,很多與會的專家同仁沒來得及在分論壇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即便是做了主題演講的同志,也同樣受時間限制,沒有更加充分地表達各自的觀點。一些課題研究,比如新媒體與青少年文化、跨文化傳播和價值認同,比如媒介教育,再比如新媒體、青少年互構與區隔化等問題,也都很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也需要我們在會後,進行更加深入、更加充分地交流和研討。
第一分論壇分別由深圳青年學院田傑教授和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陳霖教授做了精彩的主持。各與會人員深入研討、積極互動,不僅有學術交流,也有思想碰撞,還有理論交鋒。應當說,取得了很好的研討成果。
分論壇總結人:宮國鑫(遼甯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